牛策略
全网“最甜妈妈”,是她!
“荔枝到了,快送进冷库!”
盛夏的午后,气温逼近35℃。“荔枝妈妈”林常珍吆喝着,和社员们抬着一筐筐新采摘的荔枝快速下山,生怕这些宝贝热着了、变了味。冷库的温度只有8℃左右,豆大的汗珠滚落在地面,瞬间卸掉了热气。
广东茂名被称为“中国荔乡”,全球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这里。林常珍所在的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更是以“中国荔枝第一镇”闻名。27年前,外出经商的林常珍回到家乡,从不会种荔枝的“小白”成长为带动200多名农村妇女投身这份“甜蜜事业”的“高州荔枝种植匠”,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荔枝妈妈”。
今年荔枝季,林常珍的合作社已带动荔农同比增收10%。但她仍在为“让客户吃上好荔枝,荔农鼓起‘钱袋子’”忙碌着。
把荔枝宠成“娃”
荔枝素有“一日色变,二日香变,三日味变”之说。在荔枝园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,林常珍深知种荔枝就像养孩子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每年荔枝季是广东的炎热夏季。荔农一送货,林常珍就赶紧把荔枝送进冷库,生怕它们“发烧”。预冷30分钟后,再轻轻盖上棉被,生怕它们“着凉”。
这些操作看似简单,却是林常珍这些年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。
时间回到1998年。当时在外打拼的林常珍夫妇为了照顾孩子,决定返乡创业。老家山多地贫、物产不丰,林常珍干起了祖辈的“老营生”——种荔枝。
这次选择,让她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“孩子”——荔枝。
起初,林常珍对种荔枝信心满满。
但现实很快给了这位“新手妈妈”沉重一击:由于不懂果树栽植、田间施肥等种植技术,荔枝树结果率不高,果实品相也不佳,遇到刮风下雨还容易掉果。
看着“光溜溜”的荔枝树,林常珍下定决心养出自己的“胖小子”。于是,只有中学学历的她啃起了一本本荔枝种植管理书籍。一有空,她就钻进荔枝林帮有经验的荔农打杂,向老师傅学习……
慢慢地,林常珍摸透了荔枝树的脾性,悟出了一套“育儿经”:尽量选在坡地种,方便排水,坐果率更高;不同树龄的荔枝树修剪方法不同,要结合季节和树势调整;采收荔枝不能等完全熟透,最好一早摘,避免高温加速代谢……
技术上道了,产量上来了,另一个难题不期而至:保鲜技术和销售网络跟不上。有一年,当地荔枝跌到5毛钱一斤都难卖出。
“种出了好果,绝不能烂在地里!”夫妻俩“斥巨资”给家里安装了固定电话,靠着此前经商积攒的人脉,挨个给各地水果批发市场打电话。
终于牛策略,上海的一个老板答应每天收购一车荔枝。鲜甜的荔枝受到了上海市民的喜爱,发货量也从一天一车变成一天三车、一天五车……
渐渐地,夫妻俩又打开了四川、浙江、北京等地的荔枝市场。他们还尽可能收购乡亲们的荔枝,并坚持不压价,帮助大家共渡难关。
“不让荔枝掉地上”
传统农业“看天吃饭”。荔农也是如此:小年怕无果可售,大年怕“果贱伤农”。林常珍家三代种荔枝,她理解荔农,也心疼荔农。作为根子镇元坝村妇联执委,她总想着像“娘家人”一样,长久地呵护身边的姐妹们。
2019年,林常珍牵头成立高州市采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,定下了两个“小目标”:帮荔农提升技术种好荔枝、打开销路卖好荔枝。
“荔枝妈妈”林常珍。
于是,她办起了技能提升培训班,组织社员学习种植新技术,还经常走进社员的荔枝园,手把手教他们施肥、除虫,通过科学管理减少大小年差异。
也有“不领情”的社员,在荔枝保花保果关键期不愿跟大家一起除虫。打电话、上门拜访、请社员家人沟通……林常珍想尽办法,说服他们一起行动。
如今,社员们已达成共识:把荔枝种好,是大家的事。
随着荔枝产量攀升,打开销路、让荔农增收成了头等任务。
每年荔枝季,合作社坚持为大家“兜底”:高于市场价收购优质鲜果,防止果贱伤农;市场饱和时通过深加工消化鲜果,防止果烂在地里;统一以优惠价采购农资,共享快递费折扣……每当社员、周边荔农送果来,林常珍都要仔细询问对方家里还有多少果、大概什么时候成熟,好灵活调整收购和销售计划。
一开始,大家不相信:“哪有这么好的事?”
合作社成立第一年,林常珍就给大家吃下了一颗“定心丸”:当年销售额达900多万元,带动周边荔农收入同比增长60%以上。
尝到甜头后,越来越多人加入了合作社。如今,合作社已有52位核心社员,还辐射带动了1000多户荔农增收。
林常珍(左)在和农户交流。
这让林常珍更有干劲,用心钻研自己的“生意经”:有瑕疵的果坚决不发,以最快的速度送鲜果,确保品质;研发荔枝酵素、荔枝饮料、荔枝酒等深加工产品,打造“品岭南”“夏日荔乡”“果海汇集”等品牌……
绞尽脑汁卖货的背后,藏着林常珍的朴素心愿:尽量不让荔枝掉地上。
更多人加入“甜蜜事业”
走在根子镇,随处可见带货主播,不少荔枝还没摘下就已售出。这几年,在林常珍的带动下,这份“甜蜜事业”正吸引更多人加入。
林常珍直播展示荔枝干。
“荔枝妈妈”不再是林常珍的专属昵称。
网红“小黑”吕坤将和外国妻子雅娜回乡,在荔枝林支起直播架,20天售出10万斤荔枝;“95后”何晓萍创立“小凤家”品牌,研发荔枝茶包等深加工产品;“电商达人”何雄兵将荔枝销售玩出了新花样,荔枝礼盒配上古风文创书签,果径都制定了企业标准……
林常珍的双胞胎儿子丁贯洋、丁贯洲也回到家乡,成为新农人。
起初,有人打趣兄弟俩:“你们回来就赚父老乡亲的一点小钱吗?”他们说:“不,是要高价收购大家的农产品,在电商平台上赚大平台的钱。”现在,兄弟俩已成为林常珍的“左膀右臂”。
更多力量在守护着“荔枝妈妈”——
每当她们遇到难题,总有人及时伸出援手:资金短缺时,妇联帮林常珍申请了两笔共计60万元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贴息贷款;收获季刚到,省市就举办嘉年华活动,拓展荔枝海内外市场;订单量大,顺丰增设深夜收件服务……
更多可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:镇里联合省农科院推广冻眠荔枝技术,让荔枝“一日色变”的难题迎刃而解;村里修通了宽阔的沥青路,物流配送更快了;柏桥农创园提供电商培训、物流、冷链、仓储等服务,创业成本大大降低……
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是,今年5月,广东首个荔枝文化主题服务区——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投入运营,“农文旅商”融合营销新模式擦亮了茂名荔枝的“金字招牌”。服务区还开辟荔枝售卖区,让南来北往的游客品尝新鲜荔枝。荔农何羊超笑着说:“服务区摆摊卖荔枝,还是头一回!”
进入7月,根子镇的荔枝鲜果季已进入尾声,林常珍正忙着收购省内其他产区的荔枝。鲜果季结束后,她还要把精力投入到荔枝深加工产品上。
对“荔枝妈妈”而言,一年四季都是荔枝季。
【开栏的话】
今年是实现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。“百千万工程” 的春风吹遍南粤大地,无数女性活跃在一线,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巾帼力量。即日起,南方日报、南方+、广东省妇女联合会推出“百千万的她”专栏,讲述千万个“她”和“百千万工程”的故事。敬请关注。
采写:马立敏 汪祥波 祁雷
编导:张梓望
摄影:梁钜聪
剪辑:叶永康
设计:丁薇薇 郑炜良
统筹:祁雷 张西陆 丁晓然
策划:王溪勇 王海军
监制:徐林
南方日报 南方+客户端 广东省妇女联合会 联合出品牛策略
易倍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